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对“什么是科学”的叩问和思考

添加日期:2017-06-02    点击率:1076    来源:李玉宇    录入人:海风


对“什么是科学”的叩问和思考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李玉宇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1874年翻译法文science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在现代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

要理解什么是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去,在西方发展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希腊科学追求的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近代科学着重体现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为来命运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代表是实验科学。希腊科学奉自然若神明,从未想对其进行操作和干预,而近代科学一反这种静观的态度,以征服和改造的姿态对待自然。

两者相比较,如果说希腊科学是求真的科学,那么近代科学就是求力的科学。关于希腊科学,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明白:“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而近代科学对人类最深刻的影响是能够转化为技术,进而转化为生产力,这种转化的能力和倾向深藏于近代科学的内在结构之中,是近代科学的内在禀赋。

希腊科学的成果体现在哲学和数学上。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成是一切科学中最高级、最理想的状态,这种科学理想,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找到,在他之前的拍拉图、苏格拉底那里同样能找到。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数学那里,集大成者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扬光大。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实验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

当然,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所谓的博物学,就是指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之总称。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简要的方式归纳出什么是科学。如果把科学看成一个金字塔的话,应该构成这样一个谱系图:塔基宽大,是技术;塔中间,是博物学;塔尖小而精,是理性科学(即希腊科学)。

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西方科学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希腊科学和实验科学,延续下来就是当代科学精神所要彰显的两种形态:逻辑的,实证的。

先来说说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关于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有一则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故事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师从希腊数学的集大成者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问及几何学的用处,欧氏勃然大怒:“给他两个钱,赶紧让他走,居然想跟我学有用之学,谁不知道我的学问是完全无用的。”希腊人何以认为无用的知识才是所要追求的呢?他们的回答很特别:一切真知识都必定是出自自身的内在性知识,来自外部经验的知识不算真知识,只能算意见。在众多的人类文明中,唯有希腊人一枝独秀,提出知识的本质是非经验的,从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注重内在推理的演绎科学。在《理想国》里,拍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科学的非功利性、纯粹性,以及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为学习科学不是为了做买卖,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而其他的古代文明,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都有很强大的“学以致用“之传统,强调学术、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读书本身不是目的,是敲门砖,是进身之阶。今天人们批评中国的学者缺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其深层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缺乏“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嘲笑无用的学问是“屠龙之术”,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

再来说说实验科学的实证特征。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人类知识不能转化为实际力量感到痛心疾首,在他看来,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自然,这就为近代科学定下了一个基本目标。而征服自然的理想最终落实在实验科学身上。所谓实验科学,是指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从而发现自然物发生变化的规律。

以拷问的方式对待自然,成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里强调,近代物理学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关键是它“迫使”自然回答问题。也就是把事物抓起来,放到可以人为控制环境条件的实验室里,按照人类的意志,按照人类希望达到的目标,来对它进行反复的拷问,它不回答怎么办?给它一点颜色看看,高温、高压、高浓度、或者低压、低温、低浓度,总而言之,在一种非自然的状态下,让它吐露奥秘,告诉你它的规律。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对今天的科学教育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素养发酵的土壤。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目的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使科学精神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

第二,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最早被西方人意识到,迅即动员了自己文化传统中的各种思想资源以化解危机。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如同外来入侵的物种一样,没有天敌,没有制约的因素,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无法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而新颁布的科学课标,在原有的三维目标之外,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进一步捋清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从孩子开始,注重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培育深厚的思想资源。

第三,科学精神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科学就是他们的人文,理性精神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作为近代科学要征服自然、解决问题的求力倾向,是在求真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因此,求真才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握好这门学科教学的真谛,是为了培养合格公民所必需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纯粹为着自身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去问题而存在的,不要太过于被懂不懂这样的实利所制约。基于这样的认识,是否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科学探究”对于培育科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1968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