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精心设计 多元发展——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添加日期:2017-07-23    点击率:1826    来源:吴建伟    录入人:海风



精心设计
 多元发展

——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嘉兴市实验小学     吴建伟

 

【内容摘要】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通过注重凸现问题产生的过程、灵活选择和组合材料,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与强化同伴合作交流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 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生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也是学生较高认知层次上的探究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概念的建构主要是借助于实验探究这一载体来达成的,因此,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是达成科学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保证。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笔者的一些粗线看法。

一、 凸现问题的产生过程,为实验教学奠定成功的基础。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而非一般的问题上,教师可将学生常常问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怎么样”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为后续的实验活动指引了方向。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探究问题的凸现过程,要具有较强的“过程”意识。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听了很多声音后,教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教师不断地问……直到有一位学生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显得非常兴奋,“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好不好?”对教学而言,问题是有了,但这个问题是教师逼学生提出的,是教材规定的,是教师主观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真正来自儿童,因而探究活动从一开始学生就是被动地投入,其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学生探究的问题缺少一个凸现的过程。

凸现问题过程,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思路,把握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和学生的智力水平,从而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新的问题。

一、 灵活选择与组合材料,为实验教学提供强力的支撑

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同一个观察实验,因为选用的材料不同,最后的效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灵活选用与组合探究材料,使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对材料的探索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1. 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启发性

不同的材料预示着不同的现象,教师要善于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即通过安排一些暗含着能揭示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规律的材料,来创设有利于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认知与眼前现象发生强烈的冲突,造成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并通过实验、观察等科学探究活动,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

有结构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如一位老师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 材料的选择要体现自主性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挑选,简洁实用,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学生也能非常顺手地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自主探究,使课堂探究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经常使用教师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也会给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它太有结构,学生信手拈来,拿来就可以做实验,做起来既顺手又好做,而课外实验探究时却是困难多多,失败多多。学生平时做惯了“简单”实验,到了课外实验,材料哪里去找?这么多无关变量谁来控制?长期如此,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课内外探究不一样的感觉,打击他们的信心。

我们的目标当然不是培养一群只会进行课内探究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适时引导学生自主组合探究材料,这样才能为探究活动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的前一天,让每位学生准备3-4样不同材料做的小东西。课前,教师在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盘子,让大家把东西都放进盘子里,在研究磁铁能吸哪些东西的时候,这些便成了最好的材料。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课前准备,却能带来很多好处:一是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十几个小组、每组十几种材料,如果要教师准备,那要花多少时间?二是学生准备的材料范围大,式样多,有利于增加实验的说服力。三是学生用自己的材料进行探究,积极性高。

三、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为实验过程提供有效的指导

实验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实验能否有效展开,就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验、怎样实验等。因此,实验方案的制定或对实验步骤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那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所谓探究,看似十分热闹,其实效率十分低下,学生走了许多弯路,最后尽管玩得很高兴,但能得到的东西很少。

1.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的方案有对有错,对了要给予鼓励,错了要鉴别、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到“材料超市”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明确了自己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材料后进行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的实验就不再是玩,而是带着问题去活动的,是探究性的研究。

例如,《蚂蚁》一课中探究的问题:“蚂蚁是怎么认路的?”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猜想是:蚂蚁可能是靠气味认路的。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设计实验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使这种思考有序化。引导学生思考“气味可能留在哪里?”“气味留在空气中和留在泥土上的可能性谁大?”“能不能把蚂蚁走的路的一段做成活动的?”“把蚂蚁走过的路的一段换一块泥土会怎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逐步形成关于“蚂蚁可能是靠气味认路的”这个假设的实验设计和验证的方案。然后让学生讨论好完成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继而完成实验。

2.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教师应设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题。

如探究“铁生锈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铁生锈与空气和水分有关的假说后,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需要控制的条件、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的分组及实验的次数等方面对实验进行充分设计,使实验方案越发严密具有可行性,为顺利进行实验奠定了基础。

3.针对学生年龄做好探究方法的指导

科学实验是学生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把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科学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做好对学生的探究方法的引导。   

对低年级同学,主要采用“学中玩、玩中学”的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把实验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乐此不彼的在“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观察。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如在教学《观察蜗牛》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提了一些粗浅的要求。带领他们去野外捉蜗牛,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自然生存状态,从而准确全面地了解了蜗牛。教师适时地点拨,让他们从自由地玩到有意识地设计玩、创造玩。

对中年级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实验的方向。设法促进他们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使学生由漫无边际的自然探究状态逐渐转入一个个“专题”探究中,进行有价值的实验探究。同时,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实验,能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策略。

 对高年级同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向探究性学习的高层次——研究性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小课题的学习,较为系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查找资料、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四、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实验时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才能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1.带着问题去操作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带着问题去操作,有的放矢,才能促进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如在探究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时,一些学生只知道用石子向沙盘里砸坑,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发展?实验中老师如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采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为什么要从不同的高度向下落?学生就能通过实验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2.观察活动要注重思维的参与

观察不思考是造成目前实验教学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学生思维的参与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要善于抓住实验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讨论中交流,实现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物体的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做了四个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不断地发现矛盾,并在矛盾中更深入地思考、讨论、实验、观察。

五、强化同伴合作交流,为实验探究提供有效的保证

组建和谐的合作探究小组,营造愉悦的合作探究氛围,抓住合作探究的核心,能使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使小组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为实验探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合理分组,促使实验探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实验探究的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还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竞争性。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

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如在《研究摆》一课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一份任务,有做摆的,有计时的,有数数的,还有记录的,大家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最后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任务,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每个人都为实验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2.合作研讨,深化实验探究

合作前,要求小组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交流时,教师要重点提示学生: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

3. 要重视集体交流与质疑

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质疑,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对实验的现象、记录数据等进行分析、处理,让学生获得共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自主发现蕴涵在表象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

实验后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不少小组实验后得出:“隔着木片磁铁也不能吸铁”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组际质疑,其他小组纷纷提出不同见解,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说明:隔着木片磁铁也能吸铁。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的操作方法,不是磁铁吸引了木片再吸引铁。

总而言之,要使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加有效,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发现、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实验教学的方法策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2627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