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

添加日期:2017-07-23    点击率:1450    来源:张秉新    录入人:海风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

                                          嘉兴市文昌路小学 张秉新

内容提要: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共六个方面的理念。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状况。学生浮躁心理始终是限制孩子健康成长的难题。

关键词:保护好奇意识    优化心理环境   树立自信    培养品质   烦躁心理

唐曾磊老师在《学习智慧》一书中指出:“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是浮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浮躁主要表现在: 1)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2)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3)实验拿来就做,没能仔细观察分析。(4)作业做完就交,其实错误较高。学生浮躁心理始终是限制孩子健康成长的难题。曾讲学于南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事理通达心气和”是人的自我修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智力的发展。

对于基本理念,《标准》提出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共六个方面的理念。那么,教师如何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呢?我认为可以试着这样帮助克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主渠道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状况。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障碍克服浮躁心理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故应融于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一、保护学生好奇意识,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

 好奇是学习意识的潜能,是学习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和帮助,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磁力》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铜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并摸一摸电磁和铁钉,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电池短路时间长。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主动学习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积极学习意识除了电产生磁力以外,还会产生什么呢?请你自己试试。这时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则更强烈。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情绪心理学家曼得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应该学会的一切。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思维。

(一)融入孩子,活跃课堂

 虽然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出已经很久了,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主导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的话没有错的,学生的作业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所谓标准答案,这样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协作精神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而且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自己一样,也是通过对课堂上的实验、学习而得到了各种知识,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上课只是为了把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开发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以特殊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学生没有答错问题就要受批评,不是一定要答到教师的标准答案才算答对等种种形式的压抑,才能自主地思考,提出问题的假设,才能毫无顾忌的发表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抱着一种从课堂上学到新知识的想法,和学生站在同一条线上,才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在教学《蚂蚁》一课时,要他们观察提出问题1、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蚂蚁的头部有什么特点?3、蚂蚁的触角有什么作用?蚂蚁的脚长在哪里?然后让他们分组进行观察,结果学生又提出了许多我没有想到的而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蚂蚁相互之间是如何打招呼的?为什么蚂蚁碰到食物一般都要拖回去吃?蚂蚁有没有长牙齿?蚂蚁有几只脚?有一个学生的蚂蚁只有五只脚,他就提出了蚂蚁的脚断掉之后能不能重新长出来这样一个问题,蚂蚁的家一般在哪里?它是怎样去认回家的路的?我作为其中一组的成员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探究,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剩下几个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和学生约好各自回去后观察,过段时间后互相交流。整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大大增多了师生间交流的机会。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整堂课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更能活跃课堂,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代写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

1)、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教《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浇瓶,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时,我都让学生利用游戏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现教学内容,学生要在一起研究如何进行,说什么、做什么,这种方式不行就改变方式,在表演时学生还可以即兴发挥,使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交往,又提高语言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的有劲,玩的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 激励评价 ,树立自信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有效地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教师要正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对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更应该这样做。如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时,即使没有答对,我也能鼓励地说:“你能积极发言,有勇气,很不错,我非常佩服!”或者说:“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对!”教师只有不断地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发课外活动资源,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学习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地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勇于参与。而且,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限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为此,我在科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课外活动的多样

活动的主题不局限在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拓展与衍生,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题目,还可以是制作一件小制作或小发明。例如,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和组织参观科技馆﹑动植物园﹑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科技含量较高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工厂等。利用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制作、小发明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做的作品很精致。

2、课外活动的儿童化。

有些活动可能以成人的知识面、经验来看,是简单、易行的或是根本不值得去做的,但是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全面照顾学生兴趣与爱好,呵护学生对生活、世界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的耐心,体验科学活动过程的趣味,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科学的兴趣。

四、面向全体学生,克服烦躁心理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由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先天的遗传素质就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条件以及自身努力等因素都存在着普通的差异。所以个性差异毕竟存在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又使他们既有耐心,又有信心。如在教《我的观察研究》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1)说一说你的观察经过(口头的表述);2)看一看你的观察记录(涉及到画、实物、文字表达等方面);做一做你的设计方案(想方法);3)展一展你的观察研究记录(一份完整的研究记录)。在课外观察探究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开动脑筋做第(3)、(4)题。

这样的分层观察练习不但在课外上进行,在课内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不仅使优等生克服自傲,后进生克服自卑,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从而克服浮躁的心理。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总之,教师要寻找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好教学的最佳时机,创造好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浮躁的心理,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3.《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3518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