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505班 富捷 指导老师:侯文英
这段时间,我们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上已经学到了生态瓶这一章节。同学们自告奋勇地在家里做了生态瓶。
我们从池塘或小河里捞来水草,捕来小鱼、小虾,抓来螺蛳和螃蟹等小生物。我们一开始都兴致盎然,决心把生态瓶的生态环境维持好,让小生物们能够好好生活。
一位同学抓来7条小鱼和1只螃蟹,第二天一早,却发现只剩下3条小鱼和1只螃蟹,原来是螃蟹一夜之间吃了4条小鱼,这就是食物链中的螃蟹吃鱼现象,较低等级的动物会被强者弱肉强食。
妈妈同事抓来了好多小鱼、水草、螺蛳,其中还有一只小虾。我把小鱼、水草、螺蛳分给了三位同学。但是,他们面临了同一个残酷的问题——小鱼接连死亡。但是,我家的小鱼却大多活得健健康康的。由此,我想:原先在同一水域的小鱼面对每家水质的不同,生命力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我同桌,直接拿自来水养,第二天就死了两条鱼。
科学课上,侯老师这样解释: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和余氯,最好经过太阳的暴晒一整天,这样,里面的有害物质会大大减少,有就利于小鱼的生存。我们家用的是磁化水,这种水,经过滤芯的过滤,水质纯净,可直接饮用。养小鱼、小虾和螺蛳较有活力。
我们家总共有17条小鱼,在一个装饼干的小生态瓶里,养了4条不同大小的鱼和1个螺蛳、1根水草。其余的小鱼和螺蛳、水草和1只小虾米养在水桶中。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总共死了2条鱼,而我发现,这2条鱼个子比较大。为什么个子大的鱼反而不利于存活呢?经过周日的观察,我发现生态瓶中最大的那条鱼喜欢追着比它小的鱼跑,驱赶它们,想要树立它自己的地位,小鱼们就有忧患意识,不得不提高警惕,自然保持活跃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这几条略大的鱼,就类似于鲶鱼。近而,我又发现,死的2条鱼都是在生态瓶中,生态桶中的鱼却安然无恙。我认为,生态桶中空间较大,氧气足,所以模拟它们原来的生态环境,利于小鱼们生存。
接着,我发现,生态瓶中有螺蛳死了。螺蛳喜欢贴在岸边,而岸边通常有青苔或泥沙等物,我猜测:螺蛳就会食用其中的微生物,上网查了资料,发现,螺蛳确实喜欢吃藻类,生态瓶中,水草又漂浮在水中央,螺蛳喜欢吸附在瓶子壁上,因此,不能直接像在岸边一样食用到藻类,更加肯定了我的猜测——螺蛳是被饿死的。
但我惊奇地发现,生态桶中那只小虾米却活得有滋有味。这只小虾米是一只带籽虾,也就是虾妈妈,它非但能够存活下来,而且是这些小生物中个子长得最快的。为什么呢?虾妈妈有“隐身术”,作为一只即将待产的虾妈妈,动物所散发出的母性也许让它更好地学会保护自己。它经常躲在水草间,让我们很难发现,有时,就算我用手电筒的光照到它,它也机灵一闪,跑得无影无踪。但我发现,大多时间,虾妈妈都围着水草转,而水草是这个生态桶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它生产制造氧气,也富含许多微生物,虾妈妈常期依附在水草中,它当然能够吸收足够多的氧气和微生物。过了两天,我发现虾妈妈不动了,当我拿着手电筒却照它时,它不像之前那样躲避我,而是大大方方在我眼前愣住了。我发现:虾妈妈产宝宝了,它肚子底下小山坡似的籽如今已经少了一些。我担心:在这条食物链中,虾宝宝会成为牺牲品。这条食物链:水草→虾宝宝→小鱼,因此,当务之急是抢救虾宝宝,我不能让虾宝宝白白丧命。于是,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为虾宝宝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我只能将水草和虾妈妈单独安置在一个新的生态瓶中。
侯老师说,接下来,当小生物们适应这个环境时,可以不用每天换水,改为两天换一次水。希望我家的这些小鱼、小虾和螺蛳都能够健康地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