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医药与健康 > 教案

教学设计:26-思虑伤脾

添加日期:2018-04-03    点击率:1161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人:喻伯军

26.思虑伤脾

杭师大东城小学 张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医药与健康》第七单元《情绪影响人体健康》的第二课。思考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杂情绪状态。思虑过度,容易导致食欲不佳、饮食不化、腹部胀满等症状。

本课内容通过读一读吴球巧治怪病的故事,想一想“思”是人类的一种复杂情志活动,学一学“思则气结”以及“思伤脾”的知识,做一做“留意身边的思伤脾”,向学生阐释“思”这一情志活动与脾功能的联系,达到预防“思伤脾”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步阶段,生理和心理均处在生长发育期,对于情绪的自我管理和调控并不成熟,容易受到情绪的过度影响。因此,通过本单元内容学习,能够让学生尝试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预防情志病的发生,从而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

1.通过图解学习,了解中医“脾”的功能,以及思虑与“脾”的关系。

2.通过阅读学习,初步学会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

(二)能力

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并尝试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

(三)情感态度

通过本课内容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思虑过度容易对脾胃造成影响,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放松紧张状态,使自己身心健康成长。

四、重难点

1.重点:学会放松紧张的情绪。

2.难点:理解思虑与脾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记录一次自己不吃饭的情形,并找出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一个人,晚上饮酒过度,觉得口渴,朦胧中误喝了水槽中的水。第二天酒醒后,他发现水槽中都是红色的小虫,于是便忧心忡忡,日思夜想,以致最后引发饮食难下的疾病。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法治愈。后来,有一个叫做吴球的医生给他看病。他的治疗方法和其他医生不一样:首先将像虫一样的红线剪断,偷偷做进了通利大便的药丸里,然后叫病人在暗室中服下,同时请其家人在便桶里多放些水。在药丸的作用下,病人很快解出了糊状大便,红线漂浮在便桶的水面上,清晰可见。病人把红线当成了虫,从此彻底摆脱了怪病的困扰。

(二)讲解“思虑伤脾”的知识

1.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刚才的故事中,这个病人是怎么生病的呢?

2.介绍:简单介绍中医学的“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职位似,在液为涎。脾是“仓廪之官”。

3.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中医学的“肾”和西医学的“肾”是不同的概念,那么中西医的“脾”是否一样呢?老师留一个悬念,请同学们课后自行查找资料。

4.讲解:“脾在志为思”。

(1)提问:请同学们试着来解释一下“脾在志为思”。

(2)小结:“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有关。思就是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思维、思考的概念有别。我们讲的“思”更接近长期的忧思、焦虑的状态。

5.讲解“思则气结”:正常情况的思虑是人人都有的情志活动,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者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主要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思虑太过,容易使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肚子胀、头目眩晕等症状。

(三)动手实践

1.想一想: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思伤脾”的状况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2.如何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

(1)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放松紧张的情绪。

(2)绘画:绘画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带来内心的安宁和对自我的肯定。

(3)旅行:旅行也有非常好的放松身心的功效,约上几个好朋友出去旅行吧!

(四)小结整理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果对这些变化不了解,就有可能出现胡思乱想、精神焦虑,或者因为学习强度高、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思虑重重,精神压力大。遇到这些情况,学会自我调节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体育锻炼、绘画、看电影等活动,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缓解一下压力。

七、板书设计

脾:思则气结

食欲不振、饮食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烂


如何放松紧张的情绪?

八、参考资料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气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是指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液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统血: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二)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黏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摘录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基础理论》,仅供参考

中医药与健康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18240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