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研 > 教海珠玉

一举多得,一箭双雕的自然课教学

添加日期:2019-02-12    点击率:1376    来源:杨佳佳    录入人:赵燕娜

一、自然课教学——从喜欢科学开始

刘默耕老师重新定位自然课的目标。原来自然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给儿童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改革的自然课改为“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刘老师把这个改变作为自然课改革的突破口。教学目标的改变,就刘老师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改变学习方式,而是要进一步认识这门课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他认为这个改变更深刻的意义是把自然课由“知识性”课程变为“教育学”课程。

为了实现这个理念,他提出自然课教学要做到“一举多得,一箭双雕”在书中给科学老师们提的第一个要求是:喜欢科学;第一个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喜欢科学课!他解释说:“要让学生学了什么,他就对什么感兴趣,他就爱上它了,就迷上它了,课后虽然没有布置作业,他也很高兴的去搞起来,这就把学扩大到日常生活里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了”。刘老师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智育”的手段,而应该是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服务。
自然课程经历40年的持续发展,从早年的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等被称为"副课"、“休闲课”、“玩耍课”的一门课程,逐渐演变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开始进军核心课程。在科学这块新的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的契机,也让我们对未来科学之路充满信心。

对教学改革的新认识

   教改:一个让一线老师“望而生畏”的字眼;一个无数教学专家反复强调却让很多老师无动于衷的字眼。记得之前在上教改课时,想法或多或少应该和这些老师一样,不是不想改,是一番比较之下没有看到教改的优越性,看到的是改革是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凌乱,过程更折腾。好比“饿——吃饭”这个过程被生硬的加入“为什么会饿”、“为什么饭能解决饥饿问题?”、“饭是怎么被消化的”、“我们来研究饭的组成”……没有参与改革的实践,没有优越的改革指导与实例,教改多数是把原本水到渠成的过程复杂化——这是教改给我的最初的印象。
而在本书中,刘默耕老师告诉我的是自然课教学改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自然教学不是单纯的智育,而是要全面体现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就自然课中的德、智、体的关系来说,智育既有它本身的要求,又是德育、体育、美育的载体。自然课中的德育,主要是让儿童逐步认识反映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辩证发展的典型事例,为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积累有代表性的事实根据,并且不断培养儿童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但这些都不是外加的枯燥说教,而是如“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引导孩子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熏陶他们,感染他们。

曾看过姜允珍老师在书中写到:孝感地区实验小学学生王凯暑假到北京房山区亲戚家玩。他看到那儿的塔山山形奇异,回来写了一篇考察报告。他说:“这些山从北到南,山坡上是一层一层的波纹。远远望去,像带子一样环绕着山坡,一圈一圈的;像上山的台阶,一层一层的;像电影院的座位,一级一级的。”为了考察这些波纹的成因,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钻山洞,敲石头刨根究底。他们发现,这儿的石头多半是沙石,石头里有水草、贝壳的花纹,山洞里到处都是贝壳的化石,这里没有河、没有湖,也没有大海,哪来的这些贝壳呢?王凯写到:“我脑子里忽然出现了一个念头:这塔山一带多像海岸,那绿色的庄稼多像海水。这台阶一定是古代海水长期拍打海岸形成的。要是山洪冲刷成的,那波纹就应该是从山上直伸而下的,而这波纹是由山脚下一圈圈绕上来的,并且每一级都像是长期磨成的,边上光而且有些圆,这是大海海浪冲击而成的,这是古海湾的海岸边!那贝壳是涨潮时冲上来的,潮水退了,它们就永远留在这山洞里了,留在这山上了。”

这一篇报道考察报告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文笔简练、语言生动,获得科技小论文比赛的一等奖。它充分说明了新的自然课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儿童良好教育效果。在自然课上,通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孩子们受到自然美和科学美的熏陶和感染。为他们打下美学的和道德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而这正是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的基础

自然课一举多得,一箭双雕的新理解

   每节课都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在我的认知里似乎所有老师都认可这个观点:一节课上完后,如果目标没有达到,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这让经验欠缺、新上任的老师倍感压力,如果说快下课了,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掉,或者就在总结结论的刹那出现新的问题,或者实验结果与预设的结果截然相反时......我们该如何镇定自若的处理?是立即给予学生直接的纠正、否定,还是任之由之成为本节课的未解之谜?如果你是任课老师你如何抉择?
   如果是之前,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告诉学生你们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的,尽管实验操作、记录都没有错。至于学生会不会因此而备受打击,认为认真探究实验的都是不值得等等,已无暇顾及,因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让我不敢掉以轻心。
而在这书中,李子平老师在执教纸桥——形状和承受力》这个例时的观点让我重新对科学课堂的教学价值进行思考。我们要教会孩子的到底是什么?现在的知识、规律、方法都能适用于未来?如果不是,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就该重新定位了。不是完成知识、定理、教材任务的教学便是成功了。就像姜允珍老师点评说的:“每节课都会有结果,都可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结果,而学生自己研究获得的结果是真正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结果,不要怕有问题,我们还有下节课!”“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就应该是开始于一个问题的探究而结束于更多问题的提出,而不是越探究问题越少了,到最后没了问题。”

    科学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的探索,希望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致自己的科学之旅——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杭州大江东  杨佳佳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2977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