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动态 > 地市科学 > 宁波市

宁波余姚:“学为中心”课堂的精彩演绎 ——余姚教研员在全国活动中展示小学科学课堂

添加日期:2019-10-08    点击率:792    来源:余姚教研室 詹晓颖    录入人:空白……

“学为中心”课堂的精彩演绎

——余姚教研员在全国活动中展示小学科学课堂

        2019年9月26-27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改项目与课例展示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余姚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詹晓颖代表宁波执教了《影长的四季变化》一课,呈现了一节发展学生思维的精彩课堂,展示了余姚十年来基于学科本质,打造“学为中心”的“分层-合作”课堂的研究成果。詹老师的展示课得到了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山西省教科院的尚秀芬专家(教材编委)评价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维含量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彭香在大会总结时评价这一课实验材料创新,注重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是难得的好课。 

 
 
 

       在课堂上,詹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准备有结构的实验器材,引领孩子进行个体论证、小组论证和集体论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充分展示了余姚市小学科学“分层探究-多元论证”的课堂教学范式,具体体现了以下特点:


        1.有意义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是否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而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情境导入。詹老师利用开课的前三分钟,引领学生探讨三个问题:帮老师找找会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出示两张学生在测量影长的照片,帮老师找找哪一张是夏季(冬季)的,并说说理由;观察两张照片中的影子的相同点。这样的课堂引入,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前概念,而且引领学生观察和发现,思考与讨论,更强化科学要讲证据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事和证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的学习。由于学生缺乏时空想象,对“天体宇宙科学”学习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基于学情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詹老师根据学生和当地实际,大胆地对原教材进行改编,设计了三个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利用简单的器材来模拟实验,探讨“冬季日影长,夏季日影短”的原因,理解“太阳高度角”的科学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冬季(夏季)的日影到底有多长?怎样来测量?引出“圭表”这一工具,并认识和制作简单的圭表;使用圭表来模拟测量冬季(冬至日)和夏季(夏至日)的影长,验证原先的猜测,呼应课堂导入时两张照片的季节辨别,进而探讨春分和秋分的影长是多少?太阳在什么位置?引领学生还需要实际测量,从模拟实验走向一年的长期观测,课虽完但意未尽,构建了科学教育的“大课堂”。教学中,詹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将“四季的影长”改为重点研究“冬夏两季的影长”研究,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实际观测,体现科学需要充分的事实并不断地验证的道理。
 
   3.有创意的实验器材,培育学生的实证意识。“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精心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支架”。“分层探究—多元论证”的课堂至少需要两个支架:分层探究活动单和相应的实验器材。分层探究活动单是余姚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法宝”,由多位骨干教师共同研制而成,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资源。
 

  科学课中另一个“法宝”是孩子们喜欢的实验器材。有创意的实验器材,不但能够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和科学表达,也往往是课堂的亮点。詹老师根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开发了“简易圭表”和“四季影长模拟测量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天体宇宙”空间和“四季”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测—设计方案—制作工具—收集和分析—解释和表达”的科学学习过程,经历3000多年前古人发明“圭表”工具的过程,从中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说话,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意识,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

                               

  4.有次序的交流探讨,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中“四维”目标的达成,不是说教可以做到的。需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相互探讨“悟”出来的,“建构”出来的。科学课中的探讨其实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詹老师无论是“聚焦”环节的三个问题,还是“探究”环节的三个活动,还是“拓展”环节的课后延伸,都是通过“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个体论证-小组论证-集体论证”有次序的交流来推进的。汇报交流时,詹老师组织学生用“这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我们小组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质疑”等句式展开,此时老师已经不是老师,而是一个探究的伙伴,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在整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相互质疑补充,不断概括总结,处处体现了“学为中心”。这样,不但突出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5.有意识的德育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需要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和教学内容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是当前教育者的重要使命。课堂中,詹老师评价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思考、质疑,在引导学生如何来测量冬季(夏季)的影长后,在介绍“圭表”时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强调它是我国古人3000多年前的伟大发明,有了圭表才有了二十四节气,才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学生发自肺腑地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而自豪,适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做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课堂中,詹老师的灵动和机智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背后是她对这堂课一次次“打磨”,体现着对教育的情怀,对课堂的专研,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着宁波及余姚的小学科学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新用户注册
合作网站
网站综合统计
    科教新闻:6167 篇文章
    文章中心:6851 篇文章
    下载中心:509个下载
    图片中心:372张图片
    注册会员:39676
    今日访问:2019人次
    待审信息:13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   嘉兴教育学院   联合主办   站长:喻伯军   副站长:张建芳   小学科学教学网   版权所有
支持单位:《湖北教育·科学课》杂志社   联系电话:0571-56870075   维护:吴建伟、朱斌   技术支持:亿禾工场   网站管理

备案号:浙ICP备20004129号-2   总访问量:AmazingCounters.com